11月15日下午,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在东海岸校区E教102室举办“寻道·读行:90年后重访西北角”暑期实践团分享会。这是学院第10次开展重访西北角活动。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余珊燕、学院临时负责人毛浩教授、学院党委副书记洪蒙典,实践团带队老师丁为民、凌学敏、朱慧斌等出席了本次活动。
实践团由7名不同年级、专业的同学组成,分为深度调研组、摄影组、视频组、纪录片组、直播组,活动历时12天,辗转3市9个区、县,总行程约4500公里。
深度调研组以“读行一条路、体悟一条道”为主题进行了分享。2021级网络与新媒体邓菲分享了团队寻找“失学女孩”马世萍的故事,手动翻译两百多页的法文书籍、在海量档案中锁定寻找对象、跋涉千里探访荒村……通过寻人,她感受到了发生在西海固女孩身上的时代巨变。2023级新闻学谢嘉淇展示了团队摄制的纪录片《乌有乡的新消息》,视频讲述团队寻找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云亭渠垦区的过程,几番曲折,打捞出一段90年前令人唏嘘的屯垦往事,体悟到为什么我们必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指导老师丁为民称,通过这次宁夏行,团队实践了课堂上所教的重大主题报道的操作方法,即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命运化,以及主题地方化——地方场景化——场景生活化——生活细节化。
“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到了宁夏,看到母亲河,我就明白了。”摄影组的分享以指导老师凌学敏的感慨开头。23级广告学胡珊珊分享了最震撼的一幅摄影作品:在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的宁夏,干涸的土地上长出饱满鲜红的番茄,这是宁夏水利扶贫项目带来的人间奇迹。令邓菲最震撼的,则是一张黄沙大漠和光伏蓝海相邻相映的照片,照片背后是宁夏为生态修复和新能源开发作出的努力。
在宁夏调研行的过程中,视频组不光要拍摄纪录片的素材,还要边走边摄制短视频,为了达到中国新闻网的作品发布要求,视频组的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孙嘉艺和2022级新闻学李宗懋克服了素材数量多、整理难度大以及在新环境快速组稿完成出镜拍摄等困难,创作出了播放量达千万级的短视频作品。孙嘉艺提到,自己在剪辑“奶牛小花”的视频时,曾被指导老师直批“这个视频太无聊了”,但她努力调整心态,重新调整剪辑思路,最后顺利完成剪辑,发出作品。
“这个直播稿是谁写的呀?四十多页,那么认真!”这是直播组22级网络与新媒体尹贞妮印象中最深刻的话,是当地对接直播的工作人员对直播人员的夸奖。直播组的成员以攻坚、突围、破局三个关键词,分享了团队如何从零经验的直播小白成长为直播好手的经历。直播组指导老师朱慧斌认为,同学们能团结一致,从幕后走到台前,攻坚克难完成直播很不容易。她还提到,学院正在筹备直播间,为同学们提供直播的团队和平台,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招募。
分享结束,洪蒙典总结称,这次重访西北角项目有四个“特别”,分别是持续的时间特别长、遇到的困难特别多、机会特别难得、预期成果要求特别高,从三月开始筹备到八月正式出发调研,对很多师生而言都是特别好的实践机会。“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他希望同学们在校多尝试多实践,抓住机会在真正的新传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
“千百年都没建成的青铜峡水库,新中国刚成立就建成了;国民党时期的现代农业乌托邦在共产党手中变成了现实;黄河水到达不了的地方就启动生态移民,脱贫攻坚绝不落下一个人……这样的思政教育是能够令人信服的,让我们坚信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是正确的。”毛浩在总结点评中表示,同学们经历了在宁夏十余天的高强度行进式拉练,在思政教育、社会实践和新闻业务方面,都实现了“拔节”式的成长。
“这个项目让学生能切实跟着主流媒体的记者老师学习和实践,了解国情国策。”24广告张诗琪的爷爷曾经在西北当兵,她认为重访西北角项目非常有意义,自己在这次分享会上也收获了许多干货。
文字:邓菲
图片:郑欣悦、苏佳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