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当天,2024年中国记者节系列活动之国际传播主题讲座暨“2024年长江传媒作品奖”颁奖仪式在东海岸校区E221教室举行。
新华社高级编辑、原副社长严文斌,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临时负责人毛浩教授,学院党委书记余珊燕以及学院师生80余人参加活动。
颁奖仪式上,严文斌、毛浩、余珊燕分别为“2024年长江传媒作品奖”一、二、三等奖获奖者颁奖。2024年“长江传媒作品奖”评选活动共设置新闻报道类、广告类、音视频类、数字创意类、纪实摄影类等五个类别,经组织院外专家评审后评选出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
仪式结束后,毛浩作讲座开场主持。严文斌结合许多来自国际传播相关的一手案例和他个人对国际传播工作的深入思考,以《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实践与探索》为题进行分享。
严文斌与师生们一起重温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的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系统阐述。随后,他从基本概念、渠道平台和方式方法等方面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现路径。
严文斌强调了在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下,打造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性,并介绍了用中国理论、中国方案和中国理念进行国际化叙事的具体方法。“展示一个真实立体的、理解而不误解的、正视而不臆测的中国,需要未来的国际传播工作者共同努力”他说。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对中国故事进行国际化表达。”严文斌表示,首先要做到小故事大主题,小切口大叙事;要缘事而发,做到心中有意不落于形;要放低姿态,用平常心讲大战略。
交流提问环节,严文斌就同学们提出的如何提升新闻专业素养、从个人立场如何进行国际传播等问题进行解答。严文斌回答道:“国际传播考验的是传播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语言水平和叙事能力,对海外受众的文化、话语体系的理解也非常重要。”他补充道,发现力是记者最重要的功夫,记者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提升国际视野、理解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提高综合素质,才能提升发现力,做好国际传播。
毛浩在总结中表示,严文斌老师的讲座内容既高站位、广视野,又贴实践、接地气。讲座结束后,仍有多名同学留在现场与严文斌进行交流互动。
文字:郭梓欣
图片:孙意然